虚云大师,俗家姓名为萧,出生于1840年,当时正值旧中国进入百年耻辱时代。中原佛教在外来文化的扩张下迅速衰落,与中华民族一起,到了“最危险的时刻”。父亲是当地官员,母亲颜氏生下他后当天去世。不久,父亲续弦。由于一出生就失去母亲,父亲对他十分疼爱,很早就请人为他开蒙。虚云到五六岁时,已能熟读四书五经,写诗作论,令其父深感欣慰,以为此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。
虚云长大后,父亲为他娶了一门亲,女方是当地有名的贤良女子,但虚云并不喜欢。两人成婚后,虚云与这名女子从未同房。父亲见儿子对娶妻生子毫无兴趣,焦虑之下又为他再娶一位妾室,但虚云对两位妻妾礼数周到,从不踏进二人房间。急怒之下,父亲再三逼问,才知道虚云早在几年前就与佛教众人往来,并逐渐萌生了出家的念头。
这令他的父亲大惊失色,作为晚清政府在泉州衙门的官吏,虚云父亲坚持认为娶妻生子才是凡人正道,见儿子似乎决心已定,父亲索性将他关在房中,不准他外出游历。娶妾后第二年,虚云找到机会,从家中逃出,前往附近寺庙拜佛。咸丰八年,虚云在鼓山涌泉寺拜常开大师为师,第二年,受具足戒正式出家。此时虚云法号还是古岩,虚云二字为后来心有感悟时所取。
1858年,中华大地战火纷飞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,虚云在寺庙中研读经书,与常开大师讨论高深佛法,被寺中上下人等认为天赋异禀。但此时虚云对自己所学颇有不满,他认为自己从早到晚都呆在山中,既不了解山下局势,也无法渡人成佛,这与佛教宣传的“普度众生”已经完全相背。于是他决定下山游历,开始面对人间疾苦。
这一时期,晚清政府逐渐意识到改革必要性,一面派兵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,一面派洋务派大臣前往西方各国取经,购买机器设备、枪械弹药,并积极开办工厂,发展经济。然而中国百姓并没有因此富裕,仍是一穷二白。
虚云在各地行走,拜访名寺高僧,足迹踏遍中国各地。先后到达高旻寺、天童寺、天宁寺等佛教名寺,随后南下到印度、缅甸、斯里兰卡等国。回国后,虚云又经四川徒步到达西藏,参观了布达拉宫等著名建筑。
沿途中他见识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现状,对西方侵略者的耀武扬威感到愤怒,但虚云感受最深的,仍然是面黄肌瘦的中国老百姓,以及他们精神深处的麻木不仁与迷茫无措。虚云原本指望以佛学思想减轻百姓精神负担,但很快他发现此路不通。百姓常年被战火侵扰,温饱尚且成问题,根本不可能静下心来听他讲述佛经典故与高深经义。
虚云游学时期,中国大地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、洋务派运动、义和团运动、百日维新、辛亥革命、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事件,帝国主义势力在我国渗透已深,本土宗教在民间影响力大跌。同一阶段的道家影响力也大幅下降,而作为外来宗教,佛教建筑被战火摧毁,信徒日益减少自顾不暇,佛教陷入15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。
虚云由此意识到,要想宣传佛法,引导信众摆脱人生苦难,必须先保存佛教建筑与佛教信徒。这一时期,虚云的佛教思想也在不断向世俗靠拢,并在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生存理论。这一举动虽在当时受到了佛教保守人士的抨击,但从实际效果看,毋庸置疑,虚云为中原佛教保存了最珍贵的火种。虚云开始在各地宣扬佛教,并筹集善款修建佛寺。
民国时期由于局势动荡,各宗教人士很难摆脱世俗之事专心论学。不少地痞流氓趁革命军率兵讨伐,拉起队伍占山为王,成一方军阀。为了筹集军饷,这些人便盯上了当时佛家的私有财产,甚至派兵公开抢夺僧产、摧毁佛像、驱赶僧人。虚云法师当时正在某处寺庙修行,也受到波及,被对方刻意为难。虚云大师深刻意识到,佛教要想在世俗中获得一席之地,继续生存发展下去,就必须与政客一类的“大人物”打交道,否则乱世纷争不休,佛教兴亡只在片刻之间。
此后,虚云长年在云南、广州等地驻扎修行,与不少政治人物保持来往。借此机会,虚云向这些“大人物”宣传佛法,讲述佛经。在虚云努力下,广东军阀李济琛、陈铭枢等人都成为他的入门弟子,佛教也因此在这些地方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。
抗战爆发后,虚云对门下弟子坚定道:值此国家危难时刻,佛教徒也须当记得以身报国,抵御外敌,即便为此破杀戒,也未尝不可。鼓励大家出钱出力,积极抗日。此时,虚云法师已经97岁高龄
日军南下中原后,虚云以耄耋之龄前往各地举办佛教活动,把筹来的善款捐给抗日军队。他还利用自己的号召力,一力推动当时不少佛教寺庙都组建人手,成立佛教医疗队,奔赴战场救助在抗战中受伤的中国伤员与平民百姓。
抗战胜利后,虚云继续留在寺中修行,此时他年纪已高,佛教在其努力下情况好转,虚云便逐渐减少与政治人物的往来,专心领悟佛法。
虚云大师一生,饱经沧桑,先后经历五帝道光、咸丰、光绪、同治、宣统,四朝清朝、民国、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,以及新中国。他自鼓山涌泉寺下山之后,发愿重修佛教寺庙时步行万里,一路经历的人情冷暖、风霜雨雪。在后人总结的十大磨难中,虚云曾数次染上疾病,被土匪抢劫,在冰天雪地或荒漠山丘中奄奄一息,险些丧命。国难当头,他又号召佛教弟子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,并提出由佛教界牵头,各寺庙积极响应,成立佛教医疗队,奔赴抗日前线,成立各种救助队、运输队、后勤保障队,为救国图存尽一份心力。
正如:
坐阅五帝四朝,不觉沧桑几度;
受尽九磨十难,了知世事无常。
临终前,弟子围在他身边,而虚云大师只留下了一个字的佛偈:戒。
这一字之偈引起后人参悟无数,但时到今日,仍没有人能准确说出,这句偈语究竟想表达什么。
1959年,一代高僧虚云法师在云门圆寂。享年120岁,消息传出,许多知识界人士自发前来吊唁,悼念这位为佛教做出巨大贡献的百岁僧人。